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内刊号:CN:61-1448/R
国际刊号:ISSN:1673-5293
期刊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创刊时间:1990

出版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61-1448/R

国际刊号:1673-5293

邮发代号:52-135

刊物定价:408.00元/年

出版地:陕西

首页>查看文章

医学基础研究方向论文的实验方法描述 二

时间:2024-12-22 13:39:09

医学基础研究方向论文的实验方法描述 二.jpg

六、蛋白质提取与 Western Blot 分析

细胞裂解:收集各组细胞,首先用预冷的 PBS(4°C)对细胞进行快速且彻底的洗涤,洗涤次数为两次,以去除细胞表面的杂质和培养基成分,减少对后续蛋白质提取的干扰。随后,加入适量的 RIPA 裂解液(裂解液中预先添加了蛋白酶抑制剂和磷酸酶抑制剂,以防止蛋白质在提取过程中的降解和磷酸化状态的改变),按照每 [X] 个细胞加入 [具体体积] 裂解液的比例进行添加,确保细胞能够充分裂解。将细胞裂解液置于冰上,持续裂解 30 min,在此期间,每隔 5 - 10 min 使用涡旋振荡器进行短暂且温和的振荡,使细胞充分裂解,释放出细胞内的蛋白质成分。

蛋白提取与定量:裂解后的细胞悬液在 4°C、12000 rpm 的条件下离心 15 min,通过离心作用,使细胞碎片等杂质沉淀在离心管底部,而含有蛋白质的上清液则被收集至新的离心管中,该上清液即为总蛋白提取物。使用 BCA 蛋白定量试剂盒对提取的蛋白样品进行浓度测定,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首先制备标准曲线,然后对蛋白样品进行稀释和显色反应,通过酶标仪在特定波长(如 562 nm)处测定吸光度值,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样品的浓度。根据测定结果,使用 PBS 或其他适当的缓冲液将各组蛋白样品调整至相同浓度,确保在后续的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中,每个样品上样量的一致性,减少实验误差。

SDS-PAGE 电泳:取适量蛋白样品(通常根据蛋白浓度和电泳胶的规格确定上样量,如 [具体体积]),加入 5×SDS 上样缓冲液,使蛋白样品与上样缓冲液充分混合,然后将样品置于沸水浴中煮沸 5 min,使蛋白质充分变性,解聚为多肽链,并与 SDS 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从而在电泳过程中能够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将变性后的蛋白样品小心地加入到预先制备好的 SDS-PAGE 凝胶的加样孔中,注意避免样品溢出和产生气泡。电泳过程分为浓缩胶和分离胶两个阶段,在浓缩胶阶段,电压设置为 80 V,使蛋白样品在浓缩胶中浓缩成一条狭窄的区带,便于后续在分离胶中的分离;当蛋白样品进入分离胶后,将电压提高至 120 V,继续电泳至溴酚蓝指示剂接近凝胶底部,此时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得到有效的分离,形成清晰的条带。

蛋白质转移:电泳结束后,将蛋白质从凝胶转移至 PVDF 膜上,采用湿转法进行转移。首先,将 PVDF 膜在甲醇中浸泡数秒钟,使其活化,然后将其与凝胶、滤纸等组装成转移三明治结构,放入转移缓冲液中。转移条件设定为 300 mA 恒流,冰浴 90 - 120 min,通过电流的作用,使蛋白质从凝胶中迁移至 PVDF 膜上,并与膜表面发生非共价结合。转移过程中,需确保转移装置的电极连接正确,转移缓冲液的温度和离子强度适宜,以及整个转移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以保证蛋白质能够高效且完整地转移到 PVDF 膜上。

膜封闭与抗体孵育:转移结束后,将 PVDF 膜取出,用 5% 脱脂牛奶(溶解于 TBST 缓冲液中)室温封闭 1 h,封闭液能够填充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后续抗体与膜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降低背景信号,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封闭后的 PVDF 膜分别与一抗(针对 [目标蛋白 1]、[目标蛋白 2] 等,根据抗体说明书确定合适的稀释比例为 [X])在 4°C 孵育过夜,孵育过程中需将膜置于含有一抗的溶液中,确保膜表面的蛋白质能够与一抗充分结合,同时需避免膜的干燥和折叠,以免影响抗体结合效果。孵育结束后,用 TBST 缓冲液对膜进行洗涤,洗涤次数为 3 次,每次 10 min,通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一抗,减少背景干扰。接着,将膜与相应的二抗(稀释比例为 [X],同样根据二抗说明书进行稀释)室温孵育 1 h,二抗能够特异性地与一抗结合,形成抗体复合物,便于后续的检测。孵育完成后,再次用 TBST 缓冲液洗涤 3 次,每次 10 min,确保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化学发光与数据分析:使用 ECL 化学发光试剂对 PVDF 膜进行显色处理,将膜置于含有 ECL 试剂的反应体系中,使二抗上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 ECL 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该光信号能够被化学发光成像系统捕捉并记录为图像。通过化学发光成像系统采集图像后,使用 ImageJ 软件对条带灰度值进行分析,首先需对图像进行适当的背景扣除和灰度校正,然后选择合适的区域测量目标蛋白条带和内参蛋白(如 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以目标蛋白与内参蛋白灰度值的比值作为目标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组别的目标蛋白相对表达量,分析不同处理因素对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生物学功能变化机制。

七、RNA 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

RNA 提取:按照 TRIzol 试剂说明书的标准操作流程提取各组细胞的总 RNA。首先,向培养细胞中加入适量的 TRIzol 试剂(根据细胞数量确定加入体积,如每 [X] 个细胞加入 [具体体积] TRIzol),使用移液器反复吹打,使细胞充分裂解,释放出 RNA 成分。然后,将裂解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加入氯仿,剧烈振荡混匀后,室温静置数分钟,使溶液分层。接着,在 4°C、12000 rpm 的条件下离心 15 min,此时 RNA 存在于上层水相中,小心地将水相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避免吸取到中间的蛋白质层和下层的有机相。向上层水相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轻轻颠倒混匀后,在 -20°C 条件下沉淀 RNA 30 min - 1 h,之后在 4°C、12000 rpm 离心 10 min,使 RNA 沉淀在离心管底部。弃去上清液,用 75% 乙醇(用 DEPC 水配制)洗涤 RNA 沉淀两次,每次洗涤后在 4°C、7500 rpm 离心 5 min,以去除残留的盐分和杂质。最后,将 RNA 沉淀晾干后,用适量的 DEPC 水溶解,得到总 RNA 溶液。使用 Nanodrop 2000 分光光度计测定 RNA 的浓度和纯度,通过测量 RNA 溶液在 260 nm 和 280 nm 波长处的吸光度值,计算 A260/A280 比值,确保其在 1.8 - 2.0 之间,以保证 RNA 的纯度符合后续实验要求。同时,测定 RNA 在 260 nm 处的吸光度值,根据公式计算 RNA 的浓度,以便在逆转录反应中准确使用适量的 RNA 模板。

逆转录反应:根据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将提取的总 RNA 逆转录为 cDNA。逆转录反应体系总体积为 20 μL,包括适量的总 RNA(根据浓度计算加入量,使反应体系中 RNA 含量为 [具体质量或浓度])、逆转录酶、引物、dNTP 混合液以及缓冲液等成分,具体成分和用量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精确配制。逆转录反应条件为:首先在 [具体温度,如 37°C] 孵育 [具体时长,如 15 min],使引物与 RNA 模板退火结合;然后在 [较高温度,如 50°C - 55°C] 延伸 [具体时长,如 30 min - 60 min],在此过程中逆转录酶以 RNA 为模板合成 cDNA;最后在 [较高温度,如 85°C] 孵育 [具体时长,如 5 min],使逆转录酶失活,终止反应。通过逆转录反应,将 RNA 模板转化为稳定的 cDNA 模板,便于后续的 qRT-PCR 扩增和检测。

qRT-PCR 扩增:以逆转录得到的 cDNA 为模板进行 qRT-PCR 扩增,反应体系同样为 20 μL,包括 SYBR Green Master Mix(含有 Taq 酶、dNTP、SYBR Green 染料等成分,用于扩增反应和荧光信号检测)、上下游引物(引物序列根据目标基因序列设计,并经过验证确保其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引物序列见表 1)和 cDNA 模板(根据 cDNA 浓度进行适当稀释后加入,使每个反应体系中的 cDNA 含量一致)。扩增条件为:首先在 95°C 预变性 10 min,使模板 DNA 充分解链;然后进行 40 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 95°C 变性 15 s,使 DNA 双链解开,[退火温度] 退火 30 s,使引物与模板特异性结合,72°C 延伸 30 s,在此过程中 Taq 酶以引物为起始点,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 DNA 链;在每个循环的延伸阶段结束后,采集荧光信号,通过检测 SYBR Green 染料与双链 DNA 结合产生的荧光强度变化,实时监测 PCR 扩增过程中目标基因的扩增情况。

数据分析:采用 2⁻ΔΔCt 法计算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 [内参基因名称] 作为内参基因,用于校正不同样品之间的 RNA 提取效率、逆转录效率以及 PCR 扩增效率等差异。首先,计算每个样品中目标基因和内参基因的 Ct 值(Ct 值即 PCR 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达到设定阈值时所经过的循环数),然后通过公式 ΔCt = Ct(目标基因)- Ct(内参基因)计算出每个样品的 ΔCt 值,再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 ΔΔΔCt = ΔCt(实验组)- ΔCt(对照组),最后根据公式 2⁻ΔΔCt 计算出目的基因在实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即相对于对照组的表达倍数变化。每组实验重复 3 次,通过对多次重复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以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如 t 检验或方差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以确定处理因素对目标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为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其与细胞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表 1. qRT-PCR 引物序列

基因名称 引物序列(5'-3')

[目标基因 1] 正向:[具体序列]

反向:[具体序列]

[目标基因 2] 正向:[具体序列]

反向:[具体序列]

[内参基因名称] 正向:[具体序列]

反向:[具体序列]

八、免疫荧光染色

细胞准备:将细胞以适当的密度接种于预先放置有盖玻片的 24 孔板中,接种细胞数量根据细胞的生长特性和实验要求确定,一般为每孔 [X] 个细胞,确保在实验结束时细胞能够达到适宜的生长状态和密度,即融合度约为 70% - 80%。将接种后的 24 孔板置于 37°C、5% CO₂ 的培养箱中培养,使细胞贴壁生长,并定期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根据细胞生长速度和状态,适时进行后续的实验处理。

固定与通透:当细胞达到预定的生长状态后,按照实验分组进行相应的处理操作。处理结束后,首先用预冷的 PBS(4°C)轻轻洗涤细胞 3 次,每次 5 min,以去除细胞表面的培养基和其他杂质成分,同时保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完整。然后,使用 4% 多聚甲醛溶液对细胞进行固定,固定液的用量需足以覆盖细胞,固定时间为 15 min,使细胞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保持在原位,防止其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发生移位或降解。固定完成后,再次用 PBS 洗涤细胞 3 次,以去除残留的固定液。接着,使用 0.5% Triton X-100 溶液对细胞进行通透处理,使抗体能够进入细胞内部与目标蛋白结合,通透时间为 15 min,室温条件下进行,通透结束后同样用 PBS 洗涤细胞 3 次,以确保细胞内的环境适宜后续的染色操作。

封闭与抗体孵育:用 5% BSA(溶解于 PBS 中)对细胞进行封闭处理,封闭液能够占据细胞表面和内部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后续抗体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降低背景信号,提高染色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封闭过程在室温下进行,时间为 1 h,需确保封闭液充分覆盖细胞。封闭结束后,轻轻吸去封闭液,避免对细胞造成损伤,然后加入一抗(针对 [目标蛋白],根据抗体说明书确定合适的稀释比例为 [X]),一抗溶液的用量以能够覆盖细胞且不溢出盖玻片为宜,将 24 孔板置于湿盒中,4°C 孵育过夜,以保证一抗能够与目标蛋白充分结合。次日,取出 24 孔板,用 PBS 缓慢且彻底地洗涤细胞 3 次,每次 5 min,以去除未结合的一抗。接着,加入相应的荧光二抗(稀释比例为 [X]),二抗能够特异性地与一抗结合,并带有荧光标记,便于后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检测。二抗孵育在室温下避光进行,时间为 1 h,孵育结束后再次用 PBS 洗涤细胞 3 次,以去除未结合的二抗,减少背景荧光干扰。

细胞核染色与封片:用 DAPI 染液对细胞核进行染色,DAPI 能够特异性地与细胞核中的 DNA 结合,发出蓝色荧光,从而使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便于对细胞进行定位和形态观察。染色时,向细胞中加入适量的 DAPI 染液,染色时间为 5 min,然后用 PBS 洗涤细胞 3 次,以去除多余的 DAPI 染液。最后,用抗荧光淬灭封片剂将盖玻片封于载玻片上,封片剂能够防止荧光信号的淬灭,延长荧光信号的观察时间,同时保持细胞的形态和位置稳定,便于后续的显微镜观察和图像采集。

荧光显微镜观察与图像分析:使用荧光显微镜对封片后的细胞进行观察,选择合适的荧光通道分别观察目标蛋白的荧光信号(对应荧光二抗的发射波长)和细胞核的蓝色荧光信号(DAPI 发射波长),通过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亮度、对比度等参数,获取清晰的细胞图像。在观察过程中,随机选取多个视野进行图像采集,确保采集的图像能够代表整个样本的情况。对采集到的图像使用专业的图像分析软件(如 ImageJ 等)进行荧光强度分析,通过设定合适的阈值和测量参数,量化分析目标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分布和相对荧光强度,从而直观地了解目标蛋白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九、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所有的实验数据均以均数 ± 标准差(x ± s)的形式进行表示,以准确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采用 [统计软件名称,如 SPSS 22.0] 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多组间数据的比较,首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不同组间数据的总体方差是否齐性。若方差齐,则采用 LSD 法(最小显著差异法)进行两两比较,该方法能够在方差齐性的前提下,对每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精确的检验,确定具体哪些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若方差不齐,则采用 Dunnett's T3 法进行两两比较,此方法适用于方差不齐的情况,能够较为稳健地评估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在所有的统计学分析中,均以P < 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当统计结果显示P < 0.05时,认为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从而支持相应的研究结论和假设;反之,当P ≥ 0.05时,则认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得出处理因素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的结论。通过严谨的统计学分析,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